好山好水好徽茶,安徽是茶葉生產大省,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視下,茶產業(yè)蓬勃發(fā)展,品牌走向全國,茶農收入提升。但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,仍有部分產茶村出現(xiàn)了茶葉價格持續(xù)走低,茶農逐漸放棄茶園,茶葉生產停滯不前的奇怪現(xiàn)象。
近日,黃山市休寧縣海陽鎮(zhèn)天寶巖村村民向中安在線記者反映,他們這里的茶葉,不好賣。
當前的困境:賣不上價漫山好茶無人摘
2017年早春茶采摘已經結束。今年茶葉的銷售價格,對于黃山市休寧縣海陽鎮(zhèn)天寶巖村的茶農余流水來說,意味著不同的感受。
“今年是名副其實的茶葉低產年。由于陰雨、低溫、日照不足等天氣原因,全國春茶上市時間比往年普遍推遲,茶市場產量減少。”近日,記者來到天寶巖村進行采訪,只見家家戶戶都在忙著采鮮葉、制新茶,村里到處是一片忙碌的景象。
這其中,余流水家門前的院落里,前來收茶的茶商正和村民們進行交易。村里的茶農把一天辛苦采摘來的鮮茶葉攤在地上,等著茶商稱好斤兩,現(xiàn)場收購。等車裝滿,茶商就走人,第二天繼續(xù)來收茶。這樣的日常交易,在每年春茶上市的忙碌時期,天寶巖村并不陌生。
“曾幾何時,我們這里茶葉鮮葉的價錢,很多年都是30-50塊錢一斤。然而,近五年來,不知道因為什么原因,高時也就十幾塊錢,今年更是跌入谷底,一般的價格只有七塊錢一斤。”余流水告訴記者。
圖為天寶巖村村民余流水家門前的院落里,前來收茶的茶商正和村民們進行交易。
一旁的茶葉收購商卻說,“這里的茶葉修剪和采摘方式已經淘汰了,這樣質量的茶葉,我能7塊錢每斤固定來收購,就已經很不錯了。”
聊起現(xiàn)在的市場行情,余流水老人也連連搖頭,說道:“這幾十年來,就數(shù)現(xiàn)在茶葉最不值錢,簡直寒心。”
71歲的余流水是村里種茶時間最久的老人之一。他家有20多畝茶園,是村里的種茶大戶。今年清明以后,采茶季一開始,余流水每天只身一人去山上采茶,20多畝茶田全是老人自己手工采摘,鮮葉價格很低不說,雇傭工人也成為奢望。和往年雇六七個采茶工的壯觀景象形成鮮明對比。
“這幾年,村里一直流行一句話:三八六零。大意是,現(xiàn)在種茶的是38歲以上的女性和60歲以上的男性。”天寶巖村民組長王德順說。
“種一塊茶園,家里就斷不了人,從松土、施肥、修剪,特別是照應茶樹,每天得搭進去幾個鐘頭。”收茶結束,洪國強和記者進行了簡短的交談。他告訴記者,這樣的辛苦不劃算,青壯年不如出去打工。
“十幾年前家里種茶收入是每年近十萬,現(xiàn)在,收成好也才三四萬。”今年,洪國強滿打滿算,純收入也不足兩萬。
勞動力的嚴重缺失,讓村里荒廢的茶田比例越來越大?,F(xiàn)如今,天寶巖村的實際采茶面積僅僅只有600畝,荒廢了三分之一左右。
從爺爺輩就開始種茶,這些年過60白發(fā)蒼蒼的茶農怎么也想不明白,好端端的茶葉,怎么就賣不上價了呢?
曾經的輝煌:全國茶商排長隊搶購
新與舊,歷史與現(xiàn)實的反差,令人困惑。
天寶巖村位于黃山以南幾十公里,依靠著獨特的自然、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和黃山小氣候,曾經是生產優(yōu)質茶葉的理想之地,也是海陽鎮(zhèn)茶葉主產區(qū)之一,有著800多畝的高山茶園,茶葉品質優(yōu)良,常年來頗受客商青睞。
圖為天寶巖村的老茶廠舊址
二十幾年前,天寶巖村的茶農因為種茶而成為休寧縣最先富裕起來的一批人。
“因為有著天然的自然優(yōu)勢,天寶巖村有超過一百年種茶的傳統(tǒng),差不多家家都在種茶。茶葉質量高,產量高,加上口口相傳的良好口碑,令天寶巖村的茶葉一度名聲大噪,是遠近聞名的茶葉大村。”天寶巖村民組長王德順告訴記者,過去,前來購買茶葉的茶商排了很長的隊,農戶一邊采茶,茶商一邊買茶。茶葉并不愁賣。
而村民余流水家門口的小路旁,曾經輝煌一時的老茶廠的標識十分醒目。走近一看,不足兩百平米的廠房內,陳舊的茶葉生產流水線設備,已經有四五十年的歷史。
這間過氣的茶葉生產廠房卻在八九十年代名噪一時。據(jù)當時的老茶廠負責人余承澤介紹,上世紀八十年代末,全村就有了全縣最早的一家茶葉加工廠,茶葉改革之路走在全縣乃至全省前列。
不僅因為當時政策優(yōu)勢,借助在當時還算先進的生產技藝,生產出的高質量的茶葉,讓天寶巖村的茶葉越賣越貴,甚至全國茶葉客商不遠千里收購茶葉。
“村里一座座三四層的小洋樓,也都是在那時候拔地而起。”天寶巖村民組長王德順指著村里那一排排闊氣的三層小洋樓說。
而在外人看來,天寶巖村過去的輝煌,似乎更能直觀反襯出如今慘淡的現(xiàn)狀。
鄰村的成功:有品牌才有話語權
不同的是,天寶巖村的個案,并不是休寧縣茶生產的普遍現(xiàn)象。
駕車駛在通往休寧縣茗洲村的鄉(xiāng)村公路上,蜿蜒盤旋著上山,徜徉在雨后清新的空氣中,依稀可窺見山下薄霧和炊煙……記者來到休寧縣流口鎮(zhèn)茗洲村。遠處的茶香飄來,50歲出頭的李榴香背著竹簍,穿梭于茶樹之間,認真采茶。
四月茗洲村,一叢叢茶樹青翠碧綠,新出的嫩芽在微風中擺動。雖已暮春,山上氣候依舊涼爽。
圖為茶農李榴香在采茶
李榴香一邊采摘茶葉,一邊哼著小曲,心情很好。
因為常年茶葉采摘和勞作,李榴香手法熟練,竹簍的鮮葉大而整齊,質量上乘。
這樣的好茶葉鮮葉基本都是每斤50元以上的價格。李榴香笑著告訴記者,村里茶葉好,采摘標準統(tǒng)一,價格自然賣的高。
記者了解到,李榴香口中的“采摘標準統(tǒng)一,價格自然賣的高”,其實得益于村里一家龍頭企業(yè)的推動——
圖為黃山市茗洲葆和堂茶葉有限公司生產車間。
在黃山市茗洲葆和堂茶業(yè)有限公司里,老板張衛(wèi)海正和專門從江浙地區(qū)請來的制茶專家一起,學習加工新采摘的鮮葉。
“村里名優(yōu)茶的拉動基本都靠小微企業(yè)。”張衛(wèi)海是茗洲村委會主任,如今是這間茗州名優(yōu)茶廠的負責人。
多年前,張衛(wèi)海也和李榴香一樣,是一名茶葉散戶種植者。但粗放的生產效益低下,帶動不了茗州茶葉品牌的提升,這位村委會書記看著滿山好茶,深感焦慮,決定自己創(chuàng)辦茗州茶廠,打響茗州品牌。
如今,這個全國唯一一個以茶葉命名的村莊,憑借著地處新安江源頭,便利的區(qū)位優(yōu)勢,把茗州這塊金字招牌,在全國打響。“不少茶葉展銷會、博覽會都邀請我們去參展”,張衛(wèi)海說:“只有擁有自己的品牌,在市場上才有話語權。小微茶廠的招牌,比眼前的利潤都來的重要。”
散戶的渠道:有茶葉送龍頭企業(yè)
除了自創(chuàng)招牌,有些村種茶散戶依靠態(tài)勢強勁的茶葉龍頭企業(yè),也令天寶巖村逐漸失去議價權。
休寧縣縣城是很多散戶賣茶的集散地。一大早,來自淮南的茶葉經銷商張老板便來這里買茶。
談到為什么來這里收茶時候,張老板表示,有一個原因是,“價格好談”。“我在這里收茶都十幾年了,這里的茶葉有好的也有一般的”張老板說,“這里散戶集散過來后,我們現(xiàn)場就收,根據(jù)不同品質定價格,價格也好談。”
記者了解到,正是因為長久以來習慣的散戶模式,導致天寶巖茶葉銷售逐漸失去議價權,在休寧縣很多村,其實是冰火兩重天的景象。
去年7月,休寧縣總商會副會長企業(yè)、黃山王光熙松蘿茶業(yè)股份公司自在新三板成功掛牌上市以來,產銷形勢喜人。
采訪中,一位來自尼日利亞的商人正好來到松蘿茶廠洽談業(yè)務。這位不遠萬里從非洲來到黃山的非洲客商,正是通過阿里巴巴淘寶店,聽說了王光熙的松蘿茶廠。
他告訴記者,之前從摩洛哥進口到尼日利亞,現(xiàn)在直接從中國賣到尼日利亞,松蘿茶是歷史牌,非洲人都很喜歡喝。
圖為黃山王光熙松蘿茶葉股份公司即將出口到歐美的松蘿茶成品。
現(xiàn)代物流的便利讓王光熙的外國客商絡繹不絕。王光熙松蘿茶廠創(chuàng)辦于1994年,一組數(shù)據(jù)證明了企業(yè)蒸蒸日上的銷售業(yè)績——
2015年,公司實現(xiàn)銷售收入2億元,出口創(chuàng)匯2747萬美元,納稅660萬元。國內市場合作商超百家。出口保持穩(wěn)步增長,遠銷中東、西北非、德國、法國、西班牙等國家。
在這片茶之福地,產生了諸多從事茶葉種植、采摘、加工的企業(yè)。新安源有機茶開發(fā)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。今年3月,新安源有機茶開發(fā)有限公司憑借憑借綠色耕作新模式,上了央視新聞聯(lián)播。
1997年開始, 2012年以來,新安源公司免費提供技術輔導和物資支持,組織相關的植保服務人員、茶農、茶葉加工廠工人和有意從事茶葉生產加工的貧困戶培訓達8000余人次,發(fā)放科技培訓材料近15000份。
據(jù)統(tǒng)計,茶農畝生產節(jié)本增效,提質增效2000元,年均遞增15%,比未受技術服務和指導的農民畝均產值高出40%以上。目前,我國出口歐盟的有機綠茶4000多噸,就有800噸是新安源企業(yè)生產的產品。眾多茶農也在“新安源有機茶”的品牌效應影響下,收入逐年持續(xù)增加,從以前畝產不足2000元增加到現(xiàn)在的6000余元,畝產值翻了三倍多,帶動112戶貧困戶脫貧。
在王光熙松蘿茶廠和新安源有機茶廠帶動下,龍頭企業(yè)的覆蓋,令散戶們采摘的茶葉直接就送往這些企業(yè),并不用思考茶葉的銷售渠道。
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天寶巖村很多村民,大都采取著粗放的傳統(tǒng)手工作坊方式,他們的茶產業(yè)似乎與新安源、王光熙等縣里龍頭企業(yè)并沒有什么關系。在這里,依舊可以感受到那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狀態(tài)。
未來的變革:尋求自救的道路
圖為茗洲村。這個全國唯一一個以茶葉命名的村莊,憑借著地處新安江源頭,便利的區(qū)位優(yōu)勢,把茗州這塊金字招牌,在全國打響。
雖然整個安徽的茶葉產業(yè)一直在發(fā)展進步,但天寶巖村的困境,并不是個體現(xiàn)象。要知道,休寧縣是茶葉生產大縣,21個鄉(xiāng)鎮(zhèn)均產茶,茶園面積13300公頃,茶農18萬人,年產值3.6億元,平均下來,人均年產值僅2000元。
這里原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,很多人甚至沒有見過大山以外的世界,孤寂封閉的山區(qū)環(huán)境,令許多茶農依舊沿襲著傳統(tǒng)的手工作坊方式生產茶葉。
而這也是許多和天寶巖村一樣的茶葉產地面臨的相同困境,雖然坐守著產茶地的自然優(yōu)勢和悠久的制茶傳統(tǒng),但落后的觀念,成為這些飄蕩著濃郁茶香的古老村落進一步發(fā)展壯大的阿喀琉斯之踵。
在這些地方,由于沒有龍頭企業(yè)的帶動、沒有品牌的營銷,茶葉產銷已經陷入市場經濟的淘汰環(huán)節(jié)。
如今,天寶巖村里的年輕人已經在積極想著對策,有的年輕人通過朋友圈推廣銷售自己的茶葉,有的做起自家茶葉的網上代言人。這在很多發(fā)達地區(qū)看來,只是產業(yè)化之前的小打小鬧,但是對于天寶巖村來說,是尋求自救的第一步。
因茶葉而受益的天寶巖村,如今,也同樣被茶葉所困,自救之路還在探尋中。中安在線也將持續(xù)關注這個傳統(tǒng)茶村的變革之路。
(記者顧繼月)
來源:中安在線